這個主題也許對於經驗豐富的醫師比較沒有臨床價值,因為排齦印模這些動作大多已經融入平常工作的流程。但是對於實習牙醫師或是受訓醫師在做報告或尋找一個可以接受並且有article supportguideline時可以參考一下。記得之前我曾經分享過JERD內一篇文章,內容是提到印模前排齦時建議使用double cord technique,如此可以得到比較reliablemargin精確度。Final cast 為了在切die時能表現出明顯的margin, abutment impression的周圍一定要有一個 sulcular fin,除此之外,這個fin一定要夠厚,如此才能抵抗通過undercut時的形變,而這個形變來自於把impression從口內的拿出來的過程。

 

文章標籤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esident, Postgraduate Prosthodontics, Department of Endodontics, Prosthodontics and Operative Dentistry.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 Endod 2017;43:7–15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這篇文章時,我正躺在紐西蘭南島福斯冰河下的一間度假旅館,明天一大早要上冰河健行,而我卻因為晚餐後吃太飽睡到晚上11點,現在失眠中~ 我一直希望我能寫一些旅遊的內容,畢竟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風景攝影和濾鏡的運用有點心得。牙科臨床工作雖然壓力沈重不過卻一直是推動我向前的力量,瓶頸一個接著一個,我給自己的生涯規劃卻一步也沒停下來。旅遊就是最好的充電方式。

   

文章標籤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個部分主要是提到Design of Tooth Preparation。我在這個部分拖稿了一段時間。我去hand-on的時候,學到了一些prep 的技巧和方式,也學到什麼情況大概用什麼方式的設計,講師其實很用心幫我們化整為零,歸納一些原則讓我們參考,不過隨著我課本一本翻過一本,我突然覺得Preparation似乎沒有一定的設計,而是有一些原則需要去遵守,如果你的設計有follow這些原則,基本上都是可以接受的設計。這種感覺很像inlay,onlay的preparation,有時候我的同學和同事會問說我的inlay,onlay都怎麼硨?有沒有標準的課本可以參考,其實我回答不太出來,我很早就知道,這是有一些原則需要遵守的:牙齒的解剖構造,哪裡有enamel?咬合點在哪裡?陶瓷的厚度?有沒有undercut?等等,所以這篇文章我一改再改,一直無法發表出來,其實是我在看資料的過程中突然又發現我遺漏的東西。我敢保證我應該會再遺漏什麼,唸書是沒有止境的,如果各位先進有看到這篇文章,麻煩不吝指教。

文章標籤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5 (2016) 335–340 2015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rosthodontists 

文章標籤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5 (2016) 335–340 C 2015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rosthodontists     

文章標籤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Vol 26 • No 6 • 403–416 • 2014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case report我之前有讀過,那時候沒有多大的感想,認為只是一個比較新的做法和想法。不過會重新拿出來再唸一次是因為看到Dr.Korman最近在dentalXP上再次發表了他的這個特殊的pontic設計,有幸聽到他完整的介紹和一些scientific evidience。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Vol 26 • No 2 • 97–106 • 2014

Bill 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